我該找勞資顧問還是律師呢?
事前預防 (勞資顧問) vs. 危機處理(委任律師):
⚖️勞資顧問與律師的角色差異
勞資顧問能解決絕大多數的勞資爭議:
如果以個人觀點比喻來說,勞資顧問,
就像風險管理、初步與行政程序與政府交涉等的概念,
屬於初步的防禦功能,能處理大多數的勞資爭議,
不但對於勞動法令更加專業,且更能針對個案去做客製化的諮詢探討,
而費用絕對相較於律師費用更為親民,能協助處理做到的事更有實務經驗。
(如應對勞動部、各縣市政府勞工局處、就業服務處等等),
如果接觸到政府部門與勞資糾紛,則為初階的自我防衛功能;
進入司法訴訟階段,律師為必要條件:
而律師站的角度比較像是救火隊,司法通常為最後一步:司法機構的程序才較需要出面。
權衡之下,勞資顧問較有行政實務經驗且價格更符合預算:
然而,一般律師費用光是單純的談話諮詢費*約要2000~8000元/小時,
(基本上不提供書面法條整理與不主動聯繫第三方,如相關政府機關與勞資兩造),
另外出席政府部門調解會的費用另計,也是落在約要2000~8000元/小時,
以上金額對於勞資雙方都是不小的一筆金額負擔。
以上金額對於勞資雙方都是不小的一筆金額負擔。
勞資顧問如同中醫師著重調理與教育;律師如同要上手術台的西醫
而坊間則另有一說,
委任或者顧問服務的勞資顧問就像長期調理身體的中醫師,較能對症下藥重頭調理身體,
不管是對於勞方的基本勞動法令與相關法律概念的教育;
或者是對於資方的個別勞動契約、超過30人團體的工作規則等。
委任或者顧問服務的勞資顧問就像長期調理身體的中醫師,較能對症下藥重頭調理身體,
不管是對於勞方的基本勞動法令與相關法律概念的教育;
或者是對於資方的個別勞動契約、超過30人團體的工作規則等。
而律師就像發生了最後一步的訴訟階段,必須要當機立斷處理的西醫手術醫生,
要快刀斬亂麻,將對公司的費用或者形象威脅性降到最低;
因為勞基法基本上就是國家針對資方的一部罰則法律,
目的是藉以平衡與相對弱勢勞方的一個制衡但又是被動的武器。
要快刀斬亂麻,將對公司的費用或者形象威脅性降到最低;
因為勞基法基本上就是國家針對資方的一部罰則法律,
目的是藉以平衡與相對弱勢勞方的一個制衡但又是被動的武器。
🤝勞資顧問的角色:中立第三方的重要性
而大多的勞資爭議,最理想的情況是,
其實可以透過勞資雙方私下和解、溝通解決,然而雙方勢必會與先入為主的立場,
導致最終往往談判破局,因對於勞動法令的解釋各執一詞。
故勞資顧問這時扮演的角色處於相對客觀的第三方,
能分別與勞方與資方進行情況的討論,並針對彼此的爭點找到平衡點,
試圖用最白話文、明瞭的解釋讓雙方得到最大的共識。
🕒勞資顧問的諮詢時機與範疇
從一開始要徵才前,到面試過程中、簽定公司與個別勞方的(勞動契約),
以及正式錄取後,要求員工該如何遵守公司內部規則(工作規則)等等,
若最終員工是因為自願離職、非自願離職等引生到(資遣)所有應做的細節問題。
如果在勞基法相關法令,或者行政機關程序下沒有做到精準到位,
不僅會引起員工的心生怨懟,更甚者,勞動基準法、勞動事件法,
裡面在在強制了政府要求資方遵守的法規,完全都是規範了"資方"若違反了,
需要繳納行政罰鍰給"國家政府單位",而該僱主的姓名與公司名稱,
還會被公告在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(雇主)查詢系統,
對於企業本身更是永遠的紀錄,正所謂資料一但上了網就會永久保存了!
不但有紀錄對於企業形象又是更傷,
將來投資人對於若要上市上櫃等的評估肯定是一大減分項目。
💼勞資顧問在爭議解決中的作用
綜合以上,主要是由勞方與資方產生爭議、歧見時
都可能會需要諮詢到勞資顧問,而若必要時,
需要透過勞資顧問的角色以電話或者信件溝通對方想法,
再者,聯繫勞工局處與就業服務處,藉以勞資顧問專業的勞動法令知識,
精確且有效率的方式使行政流程不再令勞資雙方覺得繁雜難懂。
🚀加速解決勞資爭議的重要性
因為政府官僚的組織與行政效利等等的問題導致雙方的權益受損,
畢竟,職場上的時間就是金錢,越快速且精準公正的解決,
絕對是勞方、資方,以及政府相關單位樂見的。
就如同2020年1月1日新上路的「勞動事件法」的五大精神所揭示,
本法全文共53條,
就如同2020年1月1日新上路的「勞動事件法」的五大精神所揭示,
本法全文共53條,
- 以「專業的審理」、
- 「強化當事人自主及迅速解決爭議」、
- 「減少勞工訴訟障礙,便利勞工尋求法院救濟」、
- 「促進審判程序與實效」
- 及「即時有效的權利保全」
留言
張貼留言